文章目录

朝菌不知晦朔,蟪蛄不知春秋

欲读 庄子,这是第一篇,内篇《逍遥游》。

在开篇之前,先了解一下庄子生活的时代背景,这个非常重要,有助于我们理解。

此时忆起了中学那会 读鲁迅,那个时候很不喜欢鲁迅的文章,因为一点趣味也没有,根本读不懂。比如大家很熟悉的《秋夜》开篇第一句:“在我的后园,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,一株是枣树,还有一株也是枣树”。到底是不是废话,教科书的标准答案告诉我们,这体现了,孤寂、单调的情感,还有对这种单调状况的无奈。那年我们不懂,幸好我们不懂,如果懂,那年少的你到底经历了什么?愿我们永远不懂。

又想起了《小李飞刀》中的一段对白。如下:
李寻欢不愿阿飞再想这件事,抬头笑道:“你看,这棵树上的梅花已开了。”阿飞道:“嗯。”李寻欢道:“你可知道已开了多少朵?”阿飞道:“十七朵。”李寻欢的心沉落了下去,笑容也冻结。
电视剧里当然不可能体现出来的,年少的我同样喜欢的是武打,怎么会懂这个?后来读小说,看到这里心里一阵发堵,这简单的文字到底承载了多少孤寂和爱恋?阿飞懂,李寻欢更懂,因为他也数过梅花,他了解一个人在数梅花的时候,是多么的寂寞,而那年的我懵懵懂,我数过学校里栽了多少颗树。这段,愿大家也不懂。

啊,思绪放飞了,我们继续,很多东西,有人懂是件很庆幸也很不幸的事,没人懂也好。

下面节选部分文字阐述。

北冥有鱼,其名为鲲。鲲之大,不知其几千里也;化而为鸟,其名为鹏。鹏之背,不知其几千里也;

开篇就气势恢宏,场面浩大。冥,通溟,指大海,这里有海色深黑的意思。北冥就是北海。水有多深才能呈现深黑色,注意体会溟字的意味。后面几句描述 也是以北海为背景载体体现鲲鹏巨大。

怒而飞,其翼若垂天之云。

这里的“怒”,是奋力,鼓起翅膀的感觉。画面感很强力,仿佛北海之上,整个空间都是它的身影。脑海里复现的背景就像是 王勃的”落霞与孤鹜齐飞”的那种红黑色调。

鹏之徙于南冥也,水击三千里,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,去以六月息者也

”南冥“就是 南海,”水击“就是翅膀拍打水面。“抟”就是回旋的意思,像羊角那样。”扶摇”指旋风,简单理解就是龙卷风。到了这里画面感就出来了,鹏奋起用翅膀拍打水面,浪涛激起三千里,乘龙卷之势,直冲九万里高空,继而南飞,浪涛六个月才平静下来。
说到这里,我们可能想,为什么要先冲上九万里高空呢,下面庄子就给出了答案。

且夫水之积也不厚,则其负大舟也无力。覆杯水于坳堂之上,则芥为之舟,置杯焉则胶,水浅而舟大也。风之积也不厚,则其负大翼也无力。故九万里,则风斯在下矣,而后乃今培风;背负青天,而莫之夭阏者,而后乃今将图南。

通过 水深载舟 类比 风厚负翼,注意体会 ”积“字的含义。直接就给出了一种 日积月累,积少成多,引发质变的一种厚重感。再到后面那句,背负青天,直接就推到了高潮,气势浩大,没有什么能够阻挡。

蜩与学鸠笑之曰:“我决起而飞,抢榆枋而止,时则不至,而控于地而已矣,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?”适莽苍者,三餐而反,腹犹果然;适百里者,宿舂粮;适千里者,三月聚粮。之二虫又何知!

“蜩”就是蝉,通过蝉和小灰雀两种常见的小东西的行为,从反面来说明他们为什么不懂蓄势的重要性。那到底是为什么呢,身处环境所限,眼界所限。所以很多时候,有人不懂你的时候,我们就理解他们为什么不懂,也就能坦然处之,也就能心平气和。

小知不及大知,小年不及大年。奚以知其然也?朝菌不知晦朔,蟪蛄不知春秋,此小年也。楚之南有冥灵者,以五百岁为春,五百岁为秋;上古有大椿者,以八千岁为春,八千岁为秋,此大年也。

”朝菌“,一种朝生暮死的菌类植物;”晦朔“,晦,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,朔,农历每月的第一天;”蟪蛄“,寒蝉,春生夏死,夏生秋死。这就和夏虫不可语冰一个道理,因为没有经历过,所以永远不可能懂。毕竟我们要理解一个东西,必须先知道这个东西,对不对。未知,如何能懂?

通过上面几个例子,说明了事物本身的天差地别,我们不要要求跨层级系统去读懂一个东西,不能要求一个厨子去理解原子弹是如何制造的,不能要求别人去懂你,当然更别妄想去改变一个人。

到了这里,庄子就要表达自己的本意了。

故夫知效一官,行比一乡,德合一君,而征一国者,其自视也,亦若此矣。而宋荣子犹然笑之。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,举世非之而不加沮,定乎内外之分,辩乎荣辱之境,斯已矣。彼其于世,未数数然也。

直接贴译文:
那些才智胜任一个官职、能力在一乡中优秀出众、德行能投合一个君王的心意的,能力能够取得全国信任的,他们看待自己时,其实也像斥鴳的见识,所以宋荣子就讥笑他们。宋荣子是那种世上的人们都赞誉他也不会让他感到鼓舞,他也并不因此就感到沮丧,清楚地知道该做什么,不该做什么,辨明荣辱的界限,至此而已。
想到了什么呢?不以物喜,不以己悲?屏蔽别人对自己的观感和评价,为什么呢,因为 “此二虫,又何知?”,因为“朝菌不知晦朔,蟪蛄不知春秋”。当然前提条件是,我们能自视,明是非,辨荣辱。

然而这依然不是庄子追求的完美至境,因为还是没有超脱世俗,所以,接着指出 大自由之境:

若夫乘天地之正,而御六气之辩,以游无穷者,彼且恶乎待哉?故曰:至人无己,神人无功,圣人无名。

这句很难懂,译文如下:
人如果能够遵循自然的本性,把握“六气”即阴、阳、风、雨、晦、明等宇宙万物的规律变化,遨游于无穷无尽的境域,他还要凭借什么呢?因此说:道德修养最高的人能顺应客观,忘掉自己,修养达到神化不测境界的人无意于求功,有道德学问的圣人无意于求名。
毕竟境界这种虚无缥缈的东西,不是读完道理就能达到的,但是通过上面至少可以看出,庄子喜欢亲近自然,享受世界本身,不愿入世,所以一生不仕。

嗯,差不多结束了。

庄子的内心还是很纯净的,所以无法入世得到肉体上的自由和解脱,继而追求精神上的大自在。这个过程中,势必会遭到身边人的不理解,亲戚,朋友,君主等等。他肯定也痛苦过,抉择过,孤独的思索过,到底该怎样?想想我们日常生活中,遇到乱七八糟的糟心事,来自身边人的不理解和争吵,来自自我的怀疑和不快乐……最终我们又做出了何种选择,结局又是怎样?

小知不及大知,小年不及大年。

愿我们永远不懂,那样会不会很幸福?

文章目录
顶部